王家衞聽過很多年,一直抱有興趣卻又一直沒有去看他的電影。
今年是《花樣年華》上映二十周年,將電影進行4K修復後重新上映。
終於可以去朝聖了。
王家衞的電影評價都頗兩極,喜歡的人很喜歡,不喜歡的人會睡著和深感中伏。
好友在開場很忐忑不知道我會不會喜歡。
我也很好奇自己對於他的電影會是甚麼感覺,抱持著一個平常心,不算很高期待地入場。
然後幾乎是電影的前半小時,我就知道我也被他的鏡頭收服了。
六十年代的香港,那個處於正想擺脫舊統和接受新文化的年代。
兩顆惺惺相惜的心因寂寞和背叛逐漸靠近。
周慕雲和蘇麗珍的對白很簡單,沒有過多的詞彙,但卻越聽越能咀嚼箇中的戲味。
尤其是在餐廳互相試探對方伴侶的那一場。
比起語言,更多的是用他們之間的肢體語言和眼神在說故事。
話可以不全說出口,但流轉在他們之間的情愫是難以隱藏的。
巷口前並肩而行的剪影、計程車上的坐立難安、對於來電的著急、看到日本來信時的失望......
從最初的戲假到後來的情真,他們最終還是讓一切回到了原點。
那句經典到即使沒看過《花樣年華》也會唸的對白:
「如果我有多張船票,你會唔會跟我走?」
看完電影後,才了解到當中蘊含著的無奈。
「如果有多張船飛,你會唔會帶我走?」
只是,他們的如果都沒有實現過。
在錯的時間遇上對的人。
從蘇麗珍一開始介紹自己,就用了:「我先生姓陳的。」這個開頭,
就註定了她和周慕雲的結局。
她是「陳太太」,是被當時的社會規範定型了的女人。
像是一個附屬品,有一份斯文的職業,要穿得體面不能丟老公的臉,要謹言慎行免得招人話柄。
那件旗袍是她的形象,也是她的枷鎖。
我想她也曾想過無數次要拋開一切選擇他,但最後還是少了那一點勇氣。
《花樣年華》每一個鏡頭都美得像幅畫。
很多的慢鏡頭和周遭配件的搭配,讓這齣充滿著濃濃老上海情懷的電影更添韻味。
光是欣賞那些畫面,就已經值得把它反覆細味。
張曼玉讓我真正明白了甚麼是「美人在骨不在皮」,她的美是一種氣質,並不僅是五官上的精緻。
梁朝偉在王家衞的鏡頭下,眼睛真的是會說話。
他把周慕雲無法宣之於口的感情都透過那雙泛著愁緒的眼睛告訴我們了。
還有那一絲絲的煙圈,縈繞著空氣也縈繞著看電影的我們。
有些遺憾有些心事是無法被理解的。
那個人是特別的,特別到你必須放下才能夠真正的前進。
而在放下之前,就把那些心聲暫存在吳哥窟的石洞裏,期望至少在那裏能開出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