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奧斯卡頒獎禮的月份,又是該補補後選最佳電影的時候了。
今年五齣入圍電影我都未有時間去看,但在其中我對這齣《 Manchester By The Sea 》有種莫名的興趣。
也許是那平實的海報風格、也許是預告中始終揮之不去的抑鬱氣息,
就讓我不由自主地選了一個晚上的時間去看了。
其實,電影開始的首半小時還真的讓我有想要放棄的衝動。
導演毫無預兆地插敍了一些回憶的片段,令觀影的過程有點混亂。
但習慣後才明白這些片段對於電影的重要性,令整個故事變得更有層次。
Lee 是在波士頓生活的一個水管工人,獨自一人住在簡陋的地庫房間。
他性情孤僻和憤世嫉俗,動不動就與人起衝突。
就像是偶然在街上會遇到卻又敬而遠之的人。
某天收到醫院一通通知他哥哥 Joe 過世的電話後,
他起程回到海邊的一個小鎮 Manchester,他的故鄉。
回到原應熟悉的故鄉,Lee 除了每天與侄子 Patrick 為了處理 Joe 的後事奔波,也漸漸籠罩著更深層的痛楚。
哥哥的遺囑中指明要 Lee 成為 Patrick 的監護人,直至他十八歲。
甚至連幫 Lee 從波士頓搬回 Manchester 的費用都準備好。
可是卻換來他強烈的反抗。
逢他所到之處,都會聽到背後的竊竊私語。
" Is that Lee? Lee Chandler? "
" I don't want to see him anymore. "
故鄉是每個人的根,這個地方盛載著每個人成長的片段。
而這些回憶不僅是屬於個人。
你的鄰居、你的同學、你家附近超市的店員、常去的餐廳老闆都記錄著不同片段的你。
有少不更事的、有引以為傲的、有極欲隱藏的,
而 Lee 在這個小鎮中經歷的卻是撕心裂肺的。
年輕的 Lee 有活力,風趣,有個幸褔的家庭。
閒時 Joe 開著船,他與 Patrick 就釣著魚並開著稍嫌無聊的鯊魚玩笑。
孩子王的他都深得兒女和侄兒的歡心。
但一場大火令他的世界徹底地崩潰了。
他沒有勇氣再面對這小鎮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
因此,他選擇了自我放逐。
贖罪式地過以後的人生。
Joe 直至離世也想方設法地保護這個弟弟,
他希望讓他知道他在這世上不昰飄零,不是可有可無的存在。
但 Lee 仍是過不了自己的闗口。
當所有人都看似走出了那陰暗的日子,
他仍被困在那命為自責和後悔的牢籠。
一聲聲的 " I can't beat it, I can't beat it. " ,無人能理解 Lee 的內心的痛苦有多深。
Casey Affleck 的演繹很到位,全片雖總昰無甚表情。
但當他情緒爆發時總是很震撼,很令人動容。
16 歲的 Patrick 是很典型的青少年,
他有兩個女朋友,是冰球隊的成員,組樂團,對世事都擺出一副酷樣。
在殮房像應付式地看了一眼父親的遺體便轉身離去,
當被問候時,不停地說著 " I am fine. " 像甚麼都沒發生過地繼續泡妞繼續生活。
只有在夜闌人靜時打開雪櫃的冰格,看到堆放在內的冰鮮雞,他才克制不住地崩潰。
看似無所謂的表面下,其實藏著深刻的感情,他堅持對父親 17 歲不會開車的承諾。
當叔叔提出要帶他一起到波士頓生活,他說他不會離開,因為他的一切都在這裏。
在 Manchester,他是萬人迷,人人都認識他。
這裏是他的 Comfort Zone,
但在一個半小時車程外的波士頓,他只是一個 Nobody。
分別多年,曾經喜愛並熟悉的叔叔變得陌生了。
明明是世上唯一最親的人,但對話都只能維持在一些需要互相同意的事上。
Patrick 有點自私,只以自己的想法為先卻不管強留叔叔在這裏又是否恰當。
但 16 歲的男孩子誰又能不自私呢?
Manchester 從頭到尾都尾都是灰濛濛的,Lee 對這個地方的回憶令它染上這層絕望的色彩。
節奏很慢,淡淡然的娓娓道來 Lee 和 Patrick 在這個冬天經歷的事情。
Lee 繼續回到波士頓做雜工,Patrick 則由父親好友 George 領養直至成人。
看似一切還原基本步,但誰又能說真的沒有任何改變呢?
Lee 想換一間有房間的屋子,讓 Patrick 偶爾過來時也有地方睡。
Randy 向 Lee 的道歉和祝褔;Patrick 和母親的和解。
Patrick 會用棒球向叔叔開玩笑,而不再是共乘一車也要開音樂驅走那無言的窒息感。
沒有戲劇性的高潮起伏,卻會在完結時讓人會心一笑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