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到無以復加的一齣電影。
這輩子,我大概沒勇氣再看第二遍了。
沒有過份渲染悲傷的氛圍和情緒,
平實地用鏡頭說出了四兄弟姊妹的故事。
一貫是枝裕和的「去劇情化」風格,卻讓看的人震撼得久久不能自己。
為何成年人做的錯事,要孩子們來承擔?
為何人可以那麼自私和不負責任?
為何這個社會沒有善待一些被遺忘的孩子?
離場後,有很多很多的不理解和迷茫。
這世界到底還有多少人正咬緊牙關地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生活著?
又有多少人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放棄了?
但在沉重的故事下,導演還是讓我們看到了溫柔和希望,哪怕只是一點點。
清晨的手指遊戲、便利店的腐皮卷、溝渠上的種子、晚飯的咖喱、遊樂場和那僅有一次的棒球賽。
現實縱無情又殘酷,但人與人之間的情份卻已經是一個值得再撐一下的理由。
電影在心理描寫上很細緻,演員們的表演很精彩。
沒有眼淚,卻會在突然的一瞬間讓我心痛得想哭卻又哭不出聲。
那份壓抑就像夏日悶熱得無處可抒發的空氣。
看畢電影後,其實我承受不了。
也突然發現其實我也是一個偽善者。
我其實明明知道每一個地方都有著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人,但我選擇性地忽略。
不看不聽不知道,我就可以逃避。
到有新聞出現時,才好像恍然大悟原來周遭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從來就沒有恍然大悟,只是逼你要去面對罷了。
所以我們聲討,要求政府要做一堆事情去監管、去保護,
但過不了多久,又回到了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光境。
這樣的我連自己也覺得很可耻。
電影沒有結局,因為生活本來就不會有結局。
我渴望有結局,或許是因為我想心安理得地離場。
但導演好像在告訴我,世界本來就不像你預期,如果渴望孩子有一個我幻想中的結局,就只能靠我們去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