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來才知道片尾的「紀念 若璇」是林書宇導演獻給過世的妻子。
以死亡為主題的電影不少,但,
只有經歷過這種切膚之痛的人,才能寫出一個如此真摯的故事,才能導出一部如此讓人心痛的電影。
同一場車禍讓心敏失去了未婚夫,讓育偉失去了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
他們沉痛地、為難地、獨自地走上了這段學習告別的旅程。
我也重新再上了一課。
育偉在妻子頭七的晚上撥通了肇事貨車司機的電話打算發洩一頓,
卻被已過世司機的媽媽接起這通電話,以為是兒子打回來的電話。
育偉滿腹的怒氣,最後化成了聽著對方母親聲聲囑咐的啜泣。
是與非,都隨逝者的離去而無從稽考。
留下的只有愛他的人無盡的思念。
留在桌上那未完成的喜帖,新婚房裏的每一個裝飾。
心敏沒有身份以家屬的一份子出席喪禮,
她只能默默每天去買不同的水果,去仁佑的靈位前說說話。
去沖繩完成蜜月旅行,一個人。
接收著身邊親人、各種熟與不熟的人給予的問候,
明白那都是善意,但回應的每一句「還好,謝謝。」真的代表我很好嗎?
事實是我真的不好,可又能怎樣?
每一個人所謂的明白,又是甚麼的明白?
即便是同一個經歷,也不會有完全明白。
這永遠是一個人的事情。
無論是甚麼形式的慰藉,也填補不了內心的空洞。
「死去的是你,還是被帶走的我?」
不同的儀式,真的是在為離開的人祈求嗎?
還是只是不斷地在提醒活著的人要放手。
悼念與思念不是一場表演。
喪禮上一定要哭得呼天搶地才不會落人口柄,將來以「不孝」嚼舌根。
我的痛、我的悲,不是眼淚就可以表達。
我可以一如既往的上班、出去玩、生活,
但沒有人知道只是在街上看到一個相似的背影、一份曾經煮過給我的菜餚、一首歌都足以讓我崩潰。
當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突然消失時,
留下的只能像沒有靈魂地活著。
想著,倒不如隨他一起去吧。
可是,他希望這樣嗎?
愛你的人一定只會想讓你變得更好,即使他在這段旅程中要先下車,我們也要感激一起走過的日子。
確信在未來的某一天,一定會在更美好的地方相遇。
百日,是該收起眼淚的時候了。
眼淚止得住,接受離別似乎漸漸能行了。
但就像一直裏在育偉手上的石膏般,那被覆蓋著的傷口會好起來嗎?
會吧,有一天。
而我的那一天,也許會是永遠的有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