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light_1.jpg

看到這部電影的 Trailer 後,已經被那故事的張力吸引住!

後來得知入圍了奧斯卡最佳電影,更是已有預感它會得獎。

所以很想奧斯卡頒獎禮前看,因為得獎後一定更難買票啊。

可是因為我的電影伙伴一直都沒空,拖到昨天才去看這齣好電影。

看畢,只能說,最佳電影當之無愧。

 

故事的主幹很簡單,就是隸屬 Boston Globe 中的 Spotlight 四人小組和兩位主編共同揭發由八十年代開始波士頓天主教區包庇教士性侵兒童的事件。 

兩個多小時中,和 Spotlight 小組們一起由零開始,逐步發現這起令人震驚的新聞。

一邊看真的都起雞皮疙瘩。

好可怕的人性,也好可怕的社會。

似乎有很多人都知道這件事,卻沒有人站出來為受害者發聲,讓這種令人髮指的事繼續成為公開的秘密。

 

Spotlight 是 Boston Globe 內的特別小組,他們會用一段長時間去訂立一個報導的主題。

然後再用少則數個月,長則數年的時間去採訪和跟進這個主題,最後才會登報。

所以 Spotlight 所報導的新聞真的是一種焦點。

這個四人小組由 Mike Rezendes, Walter Robby Robinson, Sarsha Pfeiffer, Matt Carroll 組成,並直接向副主編 Ben Bradlee 報告。

新任總編輯 Marty Baron 上任後,向 Robby 提出了希望 Spotlight 能對當時一起基根神父性侵案再作深入報導。

當初 Robby 覺得只是單一事件,沒甚麼報導的價值。

但礙於老闆這個半邀請半命令的 order,他們還是開始了。

 

接觸過受害者互助團體的負責人 Phil Saviano ,而他本身也曾在 11 歲時被性侵過。

才發現已有至少 13 名神父曾犯案。

他們陸續接觸過受害者後,更發現這經歷對他們造成很大的傷口和陰影。

而他們已算是幸運的一批,因為至少他們還能熬得住活下來。

作為一個觀眾,看著聲淚俱下地說著那不堪回首的過往,我已經恨得牙癢癢!

而我相信 Spotlight 記者們一定更震撼和憤怒,也更下定決心要還原整個性侵事件的真相。

在和一個專門研究神父性侵兒童心態的心理學家對話後,他指出根據研究的數據,至少有 6% 的神職人員有性侵兒童的經歷。

而在波士頓,6% 的神職人員是 90 位。

從 1 個神父,到 13 個神父,最後再被告知至少有 90 個。

而每一個犯案者更不是只對一個受害者下手,那其中所包含的人數究竟有多可怕.....

而為甚麼如此龐大的犯罪事件,卻一直沒有被揭發。

朦朧的、未知的黑暗正悄悄地襲上這群記者們。

Spotlight_2.jpg

 

繼續追查下去時,發現原來天主教區會派律師向受害者提出和解。

而這所有的記錄都沒有放在法院,反過來說就是黑箱作業。

甚至當有人想為受害者抱不平時,樞機或知名主教還會站出來抨擊這些人並用一切方法令他名譽掃地。

然後再用 "Sick Leave", "Not Assigned" 等狗屁理由將犯過案的神父調到另一個教區

而那個人卻繼續在其他地方故技重施。

為了天主教的穩定和所謂的名礜,樞機眼看著有無數的小孩被蹂躪卻仍是視若無睹。

這還是一個宗教對待信徒該有的行為嗎?

他們為的是權力還是真的受感召為服侍上帝呢?

頂著宗教光環,利用信徒的信任為非作歹,為他們的生命添上不能磨滅的傷痕。

籌款晚會上那些嘴臉簡直令人作嘔。

 

而最諷刺的是,當 Sarsha 和 Robbie 不斷向曾為這些神父處理案件的律師死纏爛打時,

律師告訴他,五年前他曾匿名將一份名單寄到 Boston Globe 卻不獲理會。

而當時的負責人正是新上任的 Robbie。

原來他曾經可以早五年為這些可憐被隱藏的受害者發聲。

甚至後來他發現在同一所高中的其中一個舊同窗竟也被當時的駐校神父性侵過。

" It could have been you, It could have been me. It could have been anyone of us. "

看著那些衣冠楚楚卻不斷施壓給 Spotlight 記者們不要再挑戰底線的人,

那事不關己的態度真令人心寒。

" If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It takes a village to abuse one. "

 

波士頓是天主教發展得非常蓬勃的城市,而這也代表了宗教的勢力非常強大。

而這正是一柄雙刃劍,當權力用得不當時便變成了毫無法理可言的隻手遮天。

法院的文件可被移走,犯案者可被寬恕,受害者卻被逼迫。

這不是單一事件,是一種現象。

而這種現象並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靠一人之力就能達成。

這關乎整個架構,整個宗教階級的觀念。

就像 Marty 在各人都憤怒得要立刻公開整件醜聞時為整個團隊踩了煞車,要對準目標。

" Show me this was systemic, that it came from the top down. "

我相信每一個記者在知曉這難以置信的真相時,都必然感到憤怒。

但 Spotlight 團隊令人欣賞的是互相補足,他們要深思熟慮地行動才能一舉重擊天主教在這事件上的做法。

也唯有這樣,才能真正杜絕這事件再如此猖狂地發生。

Spotlight_4.jpg

 

遇上 911 恐怖襲擊,這起新聞被逼延遲面世。

Mike 和 Robbin 沒日沒夜拼了命地趕稿,最終在 2002 年的一月將他們歷時數年的採訪公諸於世。

新聞一公開,Spotlight 辦公室的電話整個早上響個不停,而那全是曾被性侵過的受害者。

他們做到了,努力沒有白費。他們的報導成功在社會上引起影響。

亦逼使波士頓天主教區的人員不能在暗中處理,他們還原了真相也為所有長期被沉默的受害者發了聲。

Spotlight_3.jpg

 

片末播出了 Spotlight 報導後,全美國和全球各地陸續被揭發的教士性侵事件。

數字高達 269 個國家,受害者甚至超越 8000 人。

這不是虛構的故事,而是實實在在發生過。

那種憤怒和失望令我看畢心情很失望;但 Spotlight 記者們的專業和全力以赴亦同時讓我很敬佩!

傳媒一直擁有著制衡政權的「第四權」監察力量,這是一份使命和責任。

他們造成的輿論力量影響可以非常深遠並帶動一連串的行動。

從他們身上,我看到追求真相的堅持和探索事實的必要性。

spotlight_5.jpg

 

波士頓有著這樣一群充滿熱誠的記者很可貴,

看著他們不懈的努力、不眠不休,甚至連家庭也顧不上來,卻還是努力地做著這份工作。

我很羡慕,也很可惜為何香港的傳媒沒有這樣的表現。

著眼的似乎只有這一期的銷量和廣告收益,為了提高銷量,便將新聞娛樂化。

雖然無可否認地,這是為了迎合香港人的口味。

但久而久之,似乎已看不到甚麼令人深刻的報導和新聞。

每天就只是接收到不同明星那無關痛癢的八卦新聞、或是各種偏頗的政策評論。

第四權的力量,第四權的責任,還記得嗎?

當初差一步,我也有可能成為傳理系的學生。

而當初令我對這行業有期待的原因,正是希望能藉著我的筆尖去為這社會作一絲絲的改變。

謝謝這齣好電影,讓我再次肯定傳媒的價值和重要性。

 

參演這齣電影的都是實力派,

他們每個的表演都恰如其份,亦非常出色。

所以我也沒有分到底哪一位是主角,Spotlight 這團隊就是主角。

我非常認同它沒有被提名男女主角獎,但最佳電影和最佳原創劇本確是實至名歸。

arrow
arrow

    Zoe L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